您现在的位置是 : 首页  >  行业聚焦  > 正文

匠人匠心|“黄河泥娃”:指尖上捏出大名堂

日期:2023-08-11 11:49:58 来源:央广网

编者按: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:“建设知识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劳动者大军,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,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。”工匠精神,时代气质,已经成为社会共识。他们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,是国家建设的先行者,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逐梦者!


【资料图】

央广网内蒙古频道特推出《匠人匠心》系列报道,用镜头记录和弘扬内蒙古各行各业基层一线人员孜孜以求、锐意创新、推动行业进步的工匠精神。

从华夏文明开始,人类就与泥土紧紧连接在一起。从那时起,泥土便被赋予了生命的意义。对于脚下的这一抔黄土,中国人骨子里的热爱从未停止。

泥塑,是以泥为原料塑形的艺术,但为了便于长久保存,往往烧制成陶塑,包括泥玩具、陶俑等。

泥塑作品《葡萄熟了》(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)

内蒙古乌海市,三山环抱,一水中流,黄河穿城而过,被誉为“黄河明珠”。在这里,以黄河文化为背景,文艺工作者们创作出一批黄河泥塑作品,被称之为“黄河泥娃”。它是以黄河红胶沉泥为原材料,不添加任何辅助原料,经过打碎、晾晒、过筛、烧制等10多道工序最终成型。

泥塑作品《我为祖国来站岗》(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)

一个个小小的泥塑,捏出了波澜壮阔的黄河文化、乌海之美,捏出了一代又一代人播下希望、收获成功的漫漫历程,也捏出了和泥土相伴相融、休戚与共的文化传承。

“小时候,没啥玩具,那会儿,捏个泥人都能当个宝贝玩很久。”回忆起童年,今年51岁的张勇记忆犹新。作为泥塑匠家的孩子,张勇小时候并不缺泥人“伙伴”。活灵活现、栩栩如生的陶艺作品,被父亲沾满泥土的双手“捏”了出来,而一道捏出来的,还有张勇儿时心中的“泥塑梦”。

张勇(右)为泥塑爱好者讲解捏制技巧(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)

在岁月的积淀下,张勇的泥人技艺不断精进。期间,她在工艺上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恩民的“塑空”绝技,改变了传统泥塑一旦成型不可改变的特点,重量上较传统泥塑减重约75%。其头部可以灵活转动和互换,让欣赏者自由组合不同形态。

泥塑作品《童真》(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)

从一块泥巴到精美的泥塑,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。近年来,张勇创作的《玩耍归来》《童趣》《小伙伴》等作品,代表乌海市亮相第十九届中国(深圳)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。2023年7月,作品《葡萄熟了》《撸起袖子加油干》等作品代表乌海市亮相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。

泥塑作品《撸起袖子加油干》(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)

同时,张勇还创办了黄河文化传播工作室,开设了泥塑课堂,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,让孩子们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。为使泥塑这一项目继续传承,乌海市乌达区逐步加强泥塑进社区、进学校、进景区工作,深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,使泥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
监制:朱日岭

策划:田凤元

记者:田凤元 李春雪

摄制:徐晶

标签:
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