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 : 首页  >  行业聚焦  > 正文

东莞诗人彭争武历史长诗《虎门书》研讨会在广州举行

日期:2023-07-08 20:04:27 来源:羊城派

文、图/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雷

7月6日,由广东省作协创研部主办的彭争武历史长诗《虎门书》研讨会,在广东省作协“岭南文学空间”举行。部分广东省知名作家、诗人、评论家、编辑,以及部分东莞作家出席,深入分析《虎门书》的得失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《虎门书》是东莞诗人彭争武继《东莞书》后的又一部大型史诗,也是2022年度东莞文学艺术院文艺精品文本类孵化项目。诗人从虎门销烟落笔,还原重塑历史,记载展示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、精神和气节,让读者对东莞、对虎门的历史人文有了更加真切的了解。

《虎门书》兼具艺术性与史实性

《虎门书》以近1000行的篇幅,分上中下三篇主体,以及开篇与尾声,形成一个形式上的有机体,重现1839年至1841年这一段不平凡的岁月,借“虎门销烟”重大事件的发生,表达一代人的理想桅杆,彰显民族精神和气节。“字里行间感情真挚,抒发作者对历史、对祖国、对家园的深厚情感,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、时代意义和教育意义。”羊城晚报出版社责编王晓娜认为《虎门书》长诗兼具艺术性和史实性。

王晓娜还说,《虎门书》是以多个短章贯穿而成的长篇组诗,形式上既舒缓了线性阅读长诗的紧张和疲倦感,又让叙事在空间上横向铺排延展。同时,诗行中频繁出现的历史意象,如虎门海祭、珠江口、禁烟、虎门海战、威远炮台、伶仃洋等,以及林则徐、关天培、陈连升等历史人物,为读者上了一堂精彩的历史课和文学艺术课。

谈及《虎门书》的艺术性,《作品》杂志社副社长、广东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郑小琼从诗歌与历史的关系维度,分析了写作的风骨问题。她表示,彭争武以往的诗歌叙事多用长句,深沉如海缓缓流行,而《虎门书》中多用四字短句,用词用句上更具传统气息。

《虎门书》充满情感温度

东莞具有浓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,18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,开启中国近代史的篇章。“虎门销烟”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史例,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之壮举。“这部诗集充满了情感温度,是广东和中国重大题材值得珍视之作。”广东省知名作家杨克表示,相对于《东莞书》,彭争武在《虎门书》中展现出了诗人的文化底蕴和日渐成熟的创作风格。

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伍方婓结合《虎门书》的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进行解读,认为其宏大体现在空间、时间、重大历史事件及人物的书写上,波澜壮阔、筋骨分明。其微观叙事充满情感温度,用非常具体细腻的春秋笔法,将历史与现实融合起来,富有思辨性和张力。

《虎门书》共建了诗歌地理文化

广东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林馥娜认为,《虎门书》的本质是对诗歌地理的建构,以多重意义的“虎门”共建了虎门诗歌地理文化。“写历史事件与伟大人物,最重要的是伟大与朴素之间的把握。诗人处理好伟大与平凡的比重的同时,加上丰富的细节与风物,正是为干燥的史册填补上历史空间中的血肉,完成从历史地理到诗歌地理的过渡与建树。”林馥娜表示。

研讨会上,广东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黄礼孩、张况,评论家王金芝,以及来自东莞的作家纷纷对《虎门书》发表意见,深入分析其中的得失。广东省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世宾在总结时表示,《虎门书》呈现了一个现代诗人的抱负,以一个现代诗人的视角来重建历史的瞬间,把现实历史融合在一起,视野非常开阔、富有家国情怀。他建议彭争武能结合相关建议,进一步完善《虎门书》,让“虎门”的形象更具体,更突出。

《虎门书》作者简介

彭争武,“70”后诗人,湖南平江人,中国作协会员、东莞市作协副主席、广东省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。是广东及全国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,作品曾获东莞荷花文学奖、东莞文学艺术精品奖等。

来源 | 羊城晚报·羊城派责编 | 朱嘉乐校对 | 彭继业

标签:

推荐